3D打印与资本:解码龙头股成长图谱

尽管A股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纯3D打印上市公司,但涉足这类业务的上市公司早已比比皆是;以3D打印为主业的待上市公司也不鲜见,且发展势头迅猛。


在A股市场,3D打印概念从一诞生起就是资本竞相追逐的宠儿。资本相中的是3D打印未来的市场前景,上市公司想要获得资本的长期青睐,就得将3D打印业务从美好的想象转化为漂亮的业绩数据。相关上市公司3D打印业务究竟开展得如何?这类业务是潜心努力的方向,还是只是拉抬股价而画出的“大饼”?请跟随记者一起走进几家风头正劲的公司,上述问题将迎刃而解。


案例一


银禧科技:解“无米之炊”尴尬 3D打印材料蓄势待发



在掘金3D打印材料市场的公司中,A股上市公司银禧科技(300221,SZ)颇受关注,该公司是国内唯一生产“激光印标ABS塑料”的上市公司,该材料被认为可用于3D打印领域。


为此,我们深度采访了该公司核心技术团队、梳理该公司主攻方向,并对话公司董事长。


银禧科技在3D打印布局良久,公司在2013年加入3D打印产业技术联盟。


银禧科技董事长谭颂斌表示,“公司有3D打印这一块的业务,目前是做耗材,因为我们的主业就是做高分子材料,所以我们从高分子材料,在往3D打印耗材这一块进行延伸,同时我们也在进行3D打印服务的工作,现在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打印服务的事情,接下来还会在3D打印链条上做一些其他布局。”


2013年,开拓3D打印业务的银禧科技引入了赫赫有名的史玉升团队。资料显示,史玉升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3D打印科研工作,其团队是国内3D打印的五大科研团队之一。


谈到与史玉升的合作契机,谭颂斌表示,史玉升团队在激光烧结、3D打印快速成型方面有多年经验。史玉升团队的主攻方向一直是3D打印设备,他们也一直在寻求有材料研发的合作伙伴。而银禧科技一直在做高分子材料,希望引入3D打印的其他技术合作,所以与跟史玉升团队的合作水到渠成。


史玉升团队为何选择与银禧科技合作?史玉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每个公司都有转型升级的亮点,银禧有产业化的能力和资金来运作,而我们有研发技术,能保证产业化的推广。”


据了解,银禧科技做的高分子材料种类很多,3D打印材料也是其布局3D打印行业的一大重点业务。“目前银禧科技还没盈利,什么时候盈利取决于它的研发能力。”史玉升解释道,技术出来以后还要有人做产业化的工作,实验室诞生出的技术只是验证了技术原理的可行性,但如何让研发结果稳定可靠的应用在产业化生产中,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落地工作。除了史玉升团队以外,银禧科技也配备了自己的研发队伍。


“材料制约着3D打印在工业应用方面的发展。就好比有了锅碗瓢盆,却没有米和菜。”史玉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内做材料的才开始起步,但和国外差距很大,所以高端材料主要依赖海外采购,3D打印的材料丰富性还远远不够。


此外,国内3D打印材料价格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史教授认为,国内材料价格高有几方面原因,一是3D打印起步阶段对材料的需求量还没起来,另一方面,制作材料的技术也有个发展过程。“就像手机一样,大哥大起初几万元钱,现在又小又便宜,技术进步对价格影响也很大。”


对话高管


银禧科技董事长:3D打印被神话 不会颠覆传统制造业



3D打印行业投入大、回报期长,银禧科技盈利模式是什么?回报周期如何?是投资者们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3D打印的盈利模式,银禧科技董事长谭颂斌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表示:“银禧科技的3D打印业务现状就是烧钱,未来会有一个颠覆性的盈利模式。”


对于3D打印的投入和营收占比,谭颂斌称,2015年大概有两三千万以上的研发投入用于3D打印,3D打印未来的营收占比没法预计。“这是充满幻想的行业,产业一旦爆发增长,不可估量,颗粒无收也有可能。”


NBD:3D打印业务为银禧科技赚钱了吗?


谭颂斌:目前还没有。去年机构对我们的3D打印回报预期是3~5年,我们认为很有可能今年就有回报了,明年会有大回报。我们在做一件大事,但现在还不能说。


银禧科技从2012年,就开始做3D打印的耗材研发了,去年已经量产。3D打印现在已经是公司的主业,占研发投入的很大一部分。


NBD:银禧科技为何会涉足3D打印材料领域?在材料领域有何优势?


谭颂斌:银禧科技的主业是高分子材料,现有几十万吨的产能,可以全部转化成3D打印材料的产能。而且是共线生产,把生产线稍微做一点改装,就能把3D打印材料做出来。所以银禧科技做3D打印材料的成本是最低的。而且这些产能本来就在销售,只是有的在做电器、手机、电信电缆等,但是一样可以转化成3D打印。所以我们有规模和成本的优势。技术上进入这个材料领域很长时间了,也有优势。


NBD:银禧科技对3D打印业务的下一步布局是什么?


谭颂斌:首先我们有做3D打印的耗材,目前我们做的两款材料,都是热塑性材料。3D打印就像人吃饭一样,会不断消耗材料,所以我看好3D打印消耗这个领域。但是从目前来看,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我们正在做一个平台,把3D打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放上去,有好想法的创客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找到设备和材料,将想法变成现实,再卖出实物,利润与平台分成。


对于3D打印耗材、服务、新的应用市场,我们都有把握,因为我们找的领域都是空缺的,有很大市场需求。


NBD:您认为3D打印将会颠覆传统制造业吗?


谭颂斌:很多人把3D打印神化了,我觉得不会颠覆,传统制造业大批量、低成本的生产,3D打印是无法取代的。3D打印只是在小批量、定制化制造方面的突破。而未来的工业制造又是向个性化、定制化发展的,在这个领域,3D打印大有可为。


案例二


先临三维:最纯正3D打印概念股 两成收入搞研发



要论规模,先临三维不一定比得过上市公司;但要论“纯度”,先临三维肯定远远超越其他3D打印概念股。


“我们公司包括前端的数据获取,三维扫描,三维的软件、设计,再包含后面的3D打印输出,总的来说我们是一家做装备和技术的公司,目前是国内少有的以3D打印全链条技术为主业的公司。”先临三维总经理李涛这样表示,“从数据的采集到输入,从输出再到和传统加工制造的融合,都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内容。”


在李涛看来,先临三维最大特点是虽然做技术,但非常关注应用。“先临三维目前应用主要是三大方向,一是制造业相关应用,占公司业绩的大部分;其次是教育,最后是生物和医疗相关的应用。”李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


值得注意的额是,布局全产业链的先临三维,一直坚持在几块领域同时投入。“这是行业现状,做技术的企业本身就是要靠厚积薄发,投入非常大,盈利是会受影响的,我们最近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20%,这是非常大的比例了。不去引进人才,发展后劲就会不足。”


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8月8日,先临三维在新三板挂牌。据广证恒生研报,先临三维现有近10款自主研发的三维扫描与3D打印设备产品,已形成较完整的产品链,累计为3000多家工业制造、生物医疗、文化创意及教育科研领域客户提供了高技术含量的三维扫描与3D打印装备及服务。


对话高管


先临三维总经理:生物打印“三箭齐发”子公司可能上市



NBD:先临三维在生物医学相关应用发展如何?


李涛:生物医学相关应用分三个方向,一个是骨科,一个是齿科,还有就是生物打印方面相关应用。我们在齿科方面有完善的3D打印链条,从数据材质到最后打印技术,也有专门的公司在做这方面应用;骨科主要还是实验性的。生物打印是我们非常看好的领域。器官打印在未来肯定是可以的,但需要多长时间,没人能预测。


不排除生物3D打印现在已经有成熟的应用,比如用一些医疗认证的材料去构建一些可植入的生物支架等,还有包括细胞打印应用来做体外人体组织进行药物测试,这些都是比较成熟的应用。当然它的技术难度比较大,目前全球这方面的团队和人才并不多,我们团队里的徐铭恩老师就是比较典型的,之前在美国留学,在细胞打印方面做过比较深入的研究,其相关论文发布也被国际期刊引用,认为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打印的细胞存活率和存活时间都具有领先指标。


NBD:公司旗下生物细胞打印公司捷诺飞(第二大股东为徐铭恩)是否会单独上市?


李涛:我们有这个想法,所以前段时间做了融资,让更多的公司参与进来。是在A股上市还是挂新三板抑或其他,暂时没决定。但总的来说,一个体系内不可能有两个公司在同一个板块。


NBD:先临三维量产的项目占比情况如何?


李涛:制造业大概占50%~60%左右,教育占到20%~30%,生物医学相关占到10%左右。制造业现在已经量产,很多行业都在用,但每个行业都没有足够黏度。所以它的应用推广还需要积累很多经验。目前,桌面级3D打印市场都很大,还没到价格战的程度,桌面级如果要做消费级的推广必须做到2000元以下的售价,而现在谁都没有做到。所以大家还是要继续投入去改进技术,去提升技术降低成本。而教育的应用,以后的生力军是现在的年轻人。


案例三


蓝光发展:生物3D打印快速推进投资额半年“两级跳”



蓝光发展发力3D打印始于今年初。公司曾披露,控股子公司蓝光英诺拟投资建立3D生物打印产业化基地,项目首期投资额不超过5000万元。


今年1月15日,蓝光英诺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项目研发合作事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上市公司出资,华西医院出技术、团队、空间设备资源。双方将以“再生与重建的3D打印”为主题,开展以临床应用产品为导向的工程技术战略合作。


4月30日,蓝光发展公告,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决议,同意公司对3D生物打印项目追加投资1.65亿元。蓝光发展称,鉴于蓝光英诺前期在生物墨汁、3D生物打印机和配套软件系统的三个研究开发应用领域上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公司拟增加投资。


对话高管


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生物打印可量产政策限制成瓶颈



“我2009年回国,是带着3D生物打印这个使命回来了。”康裕建所领导的科研团队进行心脏和血管方面的生物打印研究,如果成功,可以模仿实现心脏的某些功能,可应用于医疗中。


公开资料显示,康裕建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路易维尔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兼任蓝光英诺首席科学家,在国际上是将3D打印技术引入再生医学领域从事3D生物打印技术研究的领跑者。


在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对话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3D生物打印的看法。“我一直在做3D生物打印,国内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团队),比较多的都是在买打印机,但如果不是你需要的生物墨汁,光买打印机是没用的。”康裕建说。


NBD:您目前在国内的项目都是在和蓝光发展合作吗?


康裕建:我和蓝光的合作是从去年开始的,现在做的项目和产业化的东西都是在和蓝光合作。


NBD:您为什么选择蓝光发展?


康裕建:蓝光有一种聚乳酸材料,没和他们合作的时候我就盯上了这种材料,可以说这个才是咱们自己做出来的3D打印材料。当时蓝光开发这个材料是为了做植入材料,做膀胱膜,而我恰好发现它可以做3D打印生物材料。


NBD:目前手上的项目进展如何,是否有量产的可能性?


康裕建:生物打印这块现在还没有开始量产。我们有量产的能力,但国家还没有相关法规。实际上,这也是一个瓶颈。不仅器官,所有带活性的东西放在人身上使用都需要国家法规批准。所以现在做得比较多的还是骨骼牙齿之类没有活性的东西。


NBD:上市公司介入多吗?是否产生盈利?


康裕建:蓝光发展介入也不多。要盈利的话,我做实验就可以盈利。比如药物筛选就可以盈利,如临床在人体的应用方面。不是说生物打印技术不用在人身上,就不能用了,我们可以把人的细胞拿出来,可以替你去筛选你对哪种药物敏感,你就不用吃上一年的药才知道这个行不行。


案例四


光韵达:3D打印贡献小 突破有赖全产业链升级



光韵达是国内精密激光应用龙头企业,近两年依托激光应用领域的技术积累,公司开始由传统的减成法激光应用向LDS三维电路、3D打印等加成法激光应用转型。2013年9月,公司与德国EOS打印设备中国代理商总经理王博文合资设立了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技,合作方拥有8年从业经验、5年激光3D打印设备操作经验。西南证券认为,公司与比利时Materialise合作的三维打印赛车项目顺利完成,大幅提高了公司在3D打印行业的知名度。


2014年,公司与上海交大成立联合医学工程部,切入医疗领域应用。为巩固与王成焘教授团队的合作,2015年投资设立上海光韵达医疗数字公司,通过“医学+3D打印+云服务平台”的工作模式,为境内外医院和科研机构提供医学3D打印服务。


光韵达董事长侯若洪介绍,激光3D打印是3D打印中的一个技术流派,而且激光3D打印是3D打印里现在能运用到工业和医疗方面的一个主要的流派,光韵达是以激光精密机械为主业的,所以在做精密机械的时候也把3D打印纳入到业务里面了。


3D打印业务现在占光韵达收入的比例是多少?侯若洪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目前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很小,去年只占到3%~4%。这很正常,因为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在初期发展一定会有一个过程。公司在3D打印上投入非常大,去年上海一个点投入就4000多万元。


“3D打印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具体占比多少不确定,要看以后具体的发展,可能占公司收入的20%、30%,也可能达到50%,我们会全力朝这个方向发展。”候若洪表示,看好3D打印在现代医疗、文化创意等方面的发展,“我认为3D打印不是一个噱头,只是说现在这几年没有看到很多突破,或者是没有产生很多实际的业绩,我想这需要一个过程,等打印技术、材料、设计等各环节都有所突破,才会看到这个成效。”


对话高管


光韵达董事长侯若洪:专注3D打印应用 医疗尚在投入期



日前,光韵达宣布转让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而该子公司主营业务就是3D打印。在2015一季报中,光韵达又披露了“设立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韵达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消息,但对并没有对此做详细介绍。这吊足了资本市场的胃口。


光韵达为何转让主业务为3D打印的控股子公司?医疗3D打印业务目前发展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光韵达董事长侯若洪。


3D打印专注应用


NBD:光韵达在3D打印方面具体做哪些业务?


候若洪:3D打印生态圈分为四个部分:设计、设备、材料和应用。我们公司专注于应用,主要做工业方面的应用,目前的主要业务来自工业方面,如航天航空、汽车领域零部件制造。


3D打印技术在这方面具有优势,客户需要零部件,我们不但可以打印出来,还可以做减重的设计。比如无人飞机,3D打印出来的零部件可以减重30%,对客户来说,这可以大幅度提高无人机的续航能力。比如我们之前给同济大学打印的方程赛车,在外观解构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重量从403公斤减少到300公斤。


NBD:3D打印目前在工业应用市场并没有打开,主要是遇到哪些瓶颈?


候若洪:一是效率太低、设备太贵、材料太贵,导致性价比不高。比如现在在汽车方面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研发阶段,3D打印可以节约时间,缩短研发周期,客户可能会运用3D打印制造前几台车,但是大规模生产时不会运用3D打印技术。


二是3D打印出来的产品不能保证可靠性,目前还没有一个好的方式去判断打印出来的产品的可靠性,产品在质密性、结构强度,耐疲劳度等方面不能保证绝对可靠。比如我们之前打印的赛车,也只是打印非关键部件,比如方向盘。而且,很多3D打印出来的产品需要做二次加工,还要做表面处理,做精加工。


基于以上方面,很多人感觉用3D打印做产品,还不如用传统方式做。如果能解决这些技术瓶颈,做出可靠性更好、精度更高、成本更低的产品,3D打印的应用市场会更快打开。


医疗还处于投入建设期


NBD:公司一季报披露“设立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韵达数字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现在进展如何?


候若洪:医疗这块还在投入建设期,目前还没有弄好,所以没有详细披露出来。医疗这一块,未来主要做骨科手术方面的合作。我们正在做一个云平台,把很多医院联合起来,主要是和北上广深的三甲医院合作。我们通过“云平台+软件”的方式和医院合作。医院把CT数据传过来,我们这边有个建模软件,把CT数据建成一个非常精准的三维模型,然后把模型按照1:1的比例打印出来,医生做手术规划时,就可以拿着这个模型作参考。


除了这个,我们还可以用3D打印技术做手术的精准导板,以前医生做手术要靠经验,在哪里打螺钉,在哪里开口,全是靠医生凭经验看X光片。有了这个导板后,医生就可以在导板上做,这样既可以减少手术风险,又可以大幅度缩短手术时间,这一个应用更有意义。


第三,我们可以做植入体。每个患者所需要的植入体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打印出患者需要的植入体,但是这个需要各方面的审批和认证,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很长时间后才能在临床上实现。


目前,关于医疗这一块还处于投入建设期,还没有产生收益。


NBD:未来3D打印是个大市场,可能会跨区域发展,光韵达怎么在全国布局?


候若洪:我们目前在全国有20多个激光工作站,未来也可做3D打印业务。我们设想未来的模式是:集中平台交易,分部制造,就近服务客户。也就是通过统一平台,把任务分给距离客户最近的工作站,就近为客户服务。


我个人认为,我们这种模式要比云工厂的概念要好一些。因为我们是统一工艺、统一设备、统一技术、统一材料,这样能够保证我们每个点做出来的东西是一致的。而云工厂的概念是每个人都是用户也是工作者,但他们的产品的一致性,售后的服务不能保证。


“泡沫有利于3D打印发展”


NBD:2013年10月,光韵达设立控股子公司上海光韵达三维科技,为何前不久把它剥离?


候若洪:我们最初希望从上海开始,把面向全国的3D打印业务铺开。当时和这个团队合作成立子公司时,他们是有承诺,但他们没有达到承诺。


不过这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个行业处于孵化期,业务方面我们要求并不高,主要是希望他们能以点带面。但是他们不能按照集团统一的规划去做,比如说技术的交流,人才的交流,这些都做不到,这使得我们的3D打印业务整体的推进受到影响。现在,我们会从集团统一来做这方面的工作。


NBD:二级市场上3D概念股火热,而一些公司却没有实际业绩支撑,您怎么看待所谓的3D打印概念泡沫?


候若洪:这个泡沫有好有坏。好的方面是,3D概念炒热的话,会把政府、媒体、资本都调动起来,大家都关注3D行业,去投入、去研发,去探索商业模式。我觉得外界质疑泡沫无所谓,只要能促进这个行业发展就是好的,有句话不是说要拥抱泡沫嘛。关键是要利用泡沫,而不是套现走人。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相关新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