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被人们所熟知,时间仿佛并不是很长远,暂且将标志性动作归结为消费级3D打印机的大众化推广。熟悉的品牌有MakerBot、Ultimaker,分别主打FDM机型和SLA机型,早期也遭遇过专利纷争。因为技术专利的缘故,核心专利在为之不多的几家厂商手里,所以开源技术的使用会造成一定的纠纷,这一现象也很正常。不过,近来,3D打印行业有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做消费级设备的厂商转头看中了工业级领域。难道消费级市场真的不行?或者说前景广阔,但是现在推广还为时尚早?
至少可以肯定的是3D打印设备现在还成为不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就是所谓的刚需。再看工业级市场,情况就不太一样了。针对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医疗行业、教育行业的3D打印设备所占的市场份额较高。诚然,工业级3D打印设备常常被用来做机械配件,也有很多厂商为了节省成本,而采用3D打印流水线作业,甚至精密度高的零配件,3D打印制造要比传统模具制造成本低。
暂且不讨论消费级市场与工业级市场谁的现状或者前景好,就整体而言,3D打印行业还处在一个多种瓶颈制约的现状中。那么,我们先来看看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发展的现状。据著名机构WohlersAssociates调查数据显示,目前3D打印主要运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工业两大领域,占比达36%。换言之,目前3D打印还是主要运用于工业级领域,消费领域的占比明显低很多。
戴着镣铐跳舞 3D打印尚需开拓洪荒之力
3D打印行业在我国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近年来,从事3D打印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在各大展会上,不断地展露头角。但是,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笔者也曾关注过几家3D打印企业(由于某种因素,这里不便于提),他们比较注重形象宣传,然而在创新上往往并没有洪荒之力,单单靠知名学者宣讲,对整个3D打印的发展只不过是杯水车薪。
前段时间有篇报道称国内的3D打印起步较晚,整体产业生产方式粗放、体量较小,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同时面临着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的窘境。不得不说,这个认知确实有独到之处。面向工业级的厂商能够实现量产的寥寥无几,而针对家用的3D打印机也只是惨淡经营,甚至维系日常开支已经很难。其实,这不是在打压消费类3D打印,相反就技术而言,3D打印技术有其进步之处,但是没有一个良好的推广方案,这也是3D打印进入教育行业的原因之一。那么,3D打印在我国面临着什么样的窘境呢?
首先,如雨后春笋般的且诞生,但是秩序相对紊乱。国内涉足3D打印的企业虽多,但仍处于粗放生产设备的阶段,缺少核心龙头企业。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由于行业起步较早,再加上一些社会体制与国家推进政策相对较完善。因此,他们在早期就能建设起一套贯穿于整个产业链的服务模式。不过,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力推之下,3D打印技术、3D打印人才以及3D打印领军企业逐渐诞生,并为3D打印行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3D打印发展的瓶颈莫过于缺乏技术创新,比如缺乏材料、缺乏核心技术,甚至无法规避FDM机型的弊端。在这其中,材料的短缺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最主要的因素。据悉,目前3D打印的耗材原料主要分为仅有石膏、无机粉料、光敏树脂、塑料、陶瓷等10多种,但是有的材料的造价昂贵,导致售价贵,大众化普及相对难。
再次,很多企业抱有投机心理。开源技术加之低廉的成本使得很多杂牌厂商涌入,纷纷盼着分一杯羹。在分羹的同时造成了低劣的价格战,致使很多实干企业纷纷退场。由于质量把控的不严格,多数报投机心理的企业只是进行粗犷散漫的质量测试蒙混过关。当消费者发现问题之后,却又不能给出合理解释。这就导致了大众对于产业的一种“不信任”心理,从而严重阻碍了3D打印产业的发展。
最后,笔者还想谈一谈3D打印机的价格,就消费级设备而言,国外的品牌动辄过万,而国内正规厂商的3D打印机价格在6000元左右,而自行DIY的设备成本在3000元左右。不得不说,3D打印机的价格还是相当高昂的。加之,成本高的3D打印材料,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在这里,3D打印设备卖不出去导致厂商没有太多的经费搞创新,甚至机器的质量和性能得不到保障,进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D打印世界》——中国3D打印行业第一本专业月刊(点击可在线阅读)
搜索官方微信账号:“3D打印世界”,新鲜、有料、深度3D打印资讯,尽在3D打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