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人民医院胃食道返流多学科诊疗中心主任、肝胆胰外科专家王知非把3D打印器官作为外科医生练手的“小白鼠”,获得不少外国同行点赞。
国内第一位外科机器人博士后
奇思妙想来自医疗实践中的“遗憾”
王知非是我国第一位外科机器人博士后,也是最早在美国获得机器人主刀培训资格证书的中国医生。
他的这项“奇思妙想”还要追溯到2015年。
当年10月芝加哥召开的美国机器人外科年会上,王知非将3D打印器官——胰脏作了介绍与展示,赢得在场的美国医学专家拍手好评,表示要合作研发这项技术和产品。
3D打印器官的诞生,与外科手术中“高精尖”的达芬奇机器人相关。
达芬奇机器人于1999年“诞生”在美国,它是全球最早应用于人体腹部手术的机器人系统。它由医生控制台、机械臂系统以及成像系统三部分组成,进行腹腔手术时需要外科医生在旁控制。
“在外科领域,达芬奇外科机器人出现的意义,不亚于20多年前出现的腹腔镜技术。”王知非说,它所具备的像放大15倍、高清晰、3D成像、360度旋转、不抖动等优势,使得手术精准度高,创口小,令患者受益颇多。
但是,这位“机器人”也有“软肋”。“但机器人用的毕竟是机械手,它没有触觉的。”王知非告诉记者,因此能够熟练操作达芬奇机器人的医生并不多。
那么,外科医生在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前,能不能提前“模拟考试”?
2015年,一个想法让王知非兴奋不已:3D技术可以打印骨骼、牙齿……这项近几年“高大上”的先进技术也许能帮上忙。
王知非将自己的想法告诉3D打印专家们,请他们根据患者的CT等影像数据,做出了这个柔软的、中间还带着细细胰管的,供外科医生练手的3D打印器官——硅胶胰脏。一使用很不错并得到各方面好评后,针对食管返流等病人,2017年1月再次与厂家合作生产了打印器官胃食管及脾脏,并且增加了一套装置,让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也可以利用该装置训练。
王知非说,如肝、胆、肺,甚至整个腹腔都可以通过3D技术打印出“模拟板”,供医生练手。
“做第一例手术时像做31例一样熟练”
“你可以把这块仿真器官材料理解成达芬奇机器人的御用‘小白鼠’。”王知非给记者展示了一个3D打印的胃食管及脾脏手术训练模型。“这是我们的专利项目,因为达芬奇机器人造价昂贵,无法像其它手术设备一样可以在动物身上进行特定的术前训练。”
王知非告诉记者,目前浙江全省有3台达芬奇机器人,有手术资格的医生也还比较少。
“患者在接受新技术时都希望主刀医生身经百战。如果说机器人这个手术的学习曲线(技术达到较成熟稳定前需要完成的病例数)是30例,任何一位患者都希望自己接受的是第31例手术。”王知非相信,通过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在3D打印器官上刻苦训练,外科医生们将越来越熟练使用达芬奇机器人。
就在今年1月,王知非再次与厂家合作生产了打印器官胃食管及脾脏,并且增加了一套装置,让做腹腔镜手术的医生也可以利用该装置训练。